碎碎念

《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世界名画》读后整理思绪(前)

其实我现在才读到这本书的40%,但是感觉整本书太长了我怕我等看完再来整理思绪时前面的内容印象会淡化,所以先暂停一下阅读来理理头绪。

其实经朋友安利本来是想找蒋勋的西方美术史看看的,但亚马逊上面没有,就看到这本书评价还不错就买了。

虽然标题看起来是名画赏析,但因为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并且赏析画作的同时还会对当时的大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也一同剖析,所以整本书每幅画作之间环环相扣,也串联出了西方美术史的整个大体的走向。

一开始在我们的祖先还是原始人的时候,作画只用作祭用途。他们会在深山洞里,运用岩石磨成的色粉画上各种动物的图像,并在图像上留下戳打的痕迹,以求打猎时能顺利将猎物带回。那时的社会文明还没有建立,人们没有安定的居所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没有人有时间去欣赏生存以外的东西。

慢慢地,在尼罗河的孕育下,在它的两岸建立起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画作出现在了古埃及皇室贵族的陵墓里,现在看来这些画作里的人虽然动作僵硬,但其丰富的装饰品、颜色以及物体上多变的视角都使这一幅幅画面充满生机。这时的画作是以便这些陵墓主人复活时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而留在陵墓中的。

随着时间的进程,世界上另一个文明的新世界——希腊,出现在了世人眼前。虽然很难找到希腊古时候留下的绘画作品,但大量的建筑物、雕塑以及陶制容器也能让我们对古希腊的艺术窥探一二。呆板的肢体慢慢被流畅的肌肉线条所代替,僵硬别扭的动作也被严谨的透视学打破。希腊人对待知识、对待艺术强烈的热情使他们挣脱了各种藩篱的束缚,使他们对自身的智慧、力量甚至是自身的体态都作出了勇敢的肯定。这时的艺术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一种肯定与追求。

罗马人于公元1世纪征服了希腊,但是在艺术上却被希腊人征服。罗马帝国的有钱人开始重视并嗜好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他们喜爱搜寻、珍藏并复制这些珍品,他们这一行为为今天的我们保留下了很多远古的艺术品。罗马人生活安定富足,生活中闲暇的时光与金钱也比较充裕,所以他们喜爱艺术、支持艺术、追捧艺术,这一现在庞贝古城尤为明显。城里几乎每一座房屋和别墅的墙上都画满了画,可见绘画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惜到了公元3-6世纪,欧亚大陆上的庞大帝国都遭受到了北方野蛮人的攻击。在他们的破坏下,古希腊、罗马长期建立起来的文明毁于一旦。他们粗俗、对艺术对知识毫无追求。那些艺术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流畅的肌肉线条,再次变得僵硬、呆板。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到文艺复兴之间的“黑暗时代”——中世纪到来了。

中世纪艺术作品被赏析的价值大大被弱化,绘画变成了记录历史或者给文盲民众们传播教义的工具。当时天主教的权力很大,宗教对人性的抑制也非常大,宗教艺术作品大多严肃、呆板,似乎刻意划出神与人之间沟通的鸿沟以达到震慑的效果。

还好乔托(Giotto di Bondone)和但丁(Dante Alighieri)的出现,文化与艺术才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乔托笔下的人物及构图不再呆板,空间感和立体感跃然纸上。观众的热情被前所未有的调动,艺术家开始享有独立地位,而艺术也终于完全冲破了僵硬的桎梏,再次回归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的生命之美。

15世纪末,当意大利的画家开始冲破拜占庭绘画的束缚时,北方的画坛也开始传出新的动向。林堡三兄弟(Limbourg brothers)画的《时序祈祷书》虽说依旧是帮助基督教徒在祈祷时使用的彩绘书籍插图,可是与拜占庭绘画相比感觉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画面上的人们都穿着鲜艳颜色的服饰,贵族的衣着更是优雅华丽,衣服上精致的衣纹和饰品也都一一呈现于纸上。画面整体基调活泼而明亮,画家对于建筑物的描绘也认真而细腻,闪烁的宝石、点缀着星辰的天际无一不透露出画面的繁华。这种华丽而注重细节描绘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际哥特式”。我一直以来也有穿lolita,lolita服饰也是从欧洲传至全世界的,一直以来圈内的小伙伴都把暗黑风格的裙子称之为哥特式lolita,所以在我的脑海中“哥特”一直是暗基调的,没想到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哥特也有这么鲜艳、这么华美明亮的一面。

在欧洲文艺复兴同一时期,地球上另一个地区的民族艺术也在悄然兴起——伊斯兰艺术。毕扎徳(Bihzad)的《列王记》便是一套典雅丰富的伊斯兰艺术作品。我认为Bihzad的作品跟Limbourg brothers的作品有着一些同样让我喜爱的相似之处— —色彩和内容都颇丰富,画面趣味性足,让人百看不厌。《列王记》和《时序祈祷书》都是我在看这本鉴赏书时最喜欢的画作之一,就连我喜欢的现代画家雪鱼也是有点类似的画风。

上面说的这两件作品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熟悉,而我也是看了这本鉴赏书才了解到的。接下来我要介绍到的作品大家就会比较熟悉了— —《维纳斯的诞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画作之一,而且因为这件作品的知名度我很早就在教科书上领略过画面的魅力。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笔下的维纳斯赤裸着身躯楚楚动人的立在诞生她的贝壳上,风神和春神通过不同的方式迎接着她的到来。Botticelli笔下的美跟Bihzad、Limbourg brothers笔下的美是截然不同的。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Botticelli的画面将人物形体的柔美与张力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的神情与动作都仿佛画家亲眼见证过这场面一般生机勃勃。维纳斯刚出生眼神和姿态的那种柔弱和彷徨,风神努力送风时生动的脸部表情,花神好奇又略显震撼的微微张着嘴... ...。这是一幅带有很明显文艺复兴色彩的作品,优雅、生动、坦荡。但其实Botticelli笔下的人物跟古罗马、古希腊时期严格按照人体结构与对称美学结合的艺术品又有所不同,仔细对比你会发现他笔下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他的伟大是在于他带给我们对于美的思索,美的感受以及美的理想。

但其实说到文艺复兴,最著名的画家还是“文艺复兴三杰”— —Leonardo da Vinci、Michelangelo、Raphael Santi。达芬奇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太熟太熟不过了,《蒙娜丽莎》这幅作品在我小学的时候就经常能在电视、网络上看到关联的消息,而对于达芬奇这个人我也从小就知道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完美天才,跟他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达芬奇密码》也是广为人熟知,所以即使在我还不知道文艺复兴为何物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达芬奇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慢慢长大特别是选了艺术这条道路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这两幅达芬奇经典画作的各种赏析、分解通过我们的教科书和自己看的一些影视资料,这经典的形象已经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只要别人一提起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便自动显现出相对应的图案以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解释。虽然看过很多版本的解释但其实大家的解释都差不多。在这本书里的情况也一样,它对这两幅画作的赏析并没有给我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里也有讲:一件艺术作品太过于声名显赫,让我们没办法抛开各种资讯静心欣赏时,是非常遗憾的。我们的思路已经被禁锢,很难再通过它有新的感悟,而且看多了心理会产生某种疲惫感,也很难再有人真正的被它感动了。

而Michelangelo和Raphael Santi都是上了高中才有印象的画家。

我对Michelangelo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雕塑作品大卫,在我高中为艺考奋战的时候不知道画过多少幅大卫的石膏像,大卫的头发真的永远是我的痛。其实在我模糊的印象里以前就看过《创造亚当》,只是当时还不懂如何欣赏画作只是纯粹觉得精美,现在再次回顾这幅作品,我能感觉的人物身体上每一寸肌肤散发出来的力量感,每一块肌肉都充满力量,静态的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神的热情”,Michelangelo的创造也给我们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热情。

而对Raphael Santi真正的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是在高三去广州集训的时候,我看了一个bbc出品的画家系列纪录片,一系列包括了梵高、伦勃朗、贝尼尼、大卫还有拉斐尔。自从看了那个纪录片之后我对Raphael的印象就特别深刻,感觉他的画作由内而外的散发着温柔的光芒,《草地上的圣母》那种温柔、纯净的慈爱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在这次的鉴赏中看到他画的另一幅圣母图又给我带来了新的心灵震撼,这幅图便是《西斯廷圣母》。碧绿的幕布被打开,圣母怀抱婴儿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神情像踹怀着心事但又坚定地向我们走来,宽大的衣袍随着圣母的动作微微的被风吹起。圣母飘起的裙摆让我们的视线转移到到一脸慈爱的圣女,她温柔地注视着画面底部两个一脸好奇的小天使,宛若一位看着孩子嬉闹忍俊不禁的母亲。底部两个盯着圣母的好奇宝宝小天使非常可爱,肉嘟嘟的小手和圆溜溜的眼睛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把他们可爱的小脸。天使左边的教皇手则是一脸虔诚的看着圣母,一只手轻附在胸膛另一只手直指向画面之外,好像就是指着我们这些观者似的。整幅画给人一种既庄严又灵动的真实感,画面里的人和画面外的观者互相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仔细看看这幅画就会感觉下一秒圣母就要从画面里走向我们。Raphael厉害的点不在于人物的型有多准确和完美,他画面中的完美在于每个人物间互相联系而产生的生命力。他让画面发出柔和的光,他让人物跃然纸上,他带我们走进神的世界,他用阳光照耀黑暗。

在文艺复兴三杰的带领下影响了很多后来鼎鼎有名的画家,比如维尼斯画派的代表性人物—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其实我对Tiziano的画作兴趣不大,但是一直对这个名字比较敏感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后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Tiziano是第一个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和造诣非常高,觉得他对绘画的发展是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油画一直很烂的我在心中也默默地一直崇敬着这一位油画大师。他画作中的人物整个会给人一种很舒展很放松的状态,书中介绍了他的《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而我最喜欢的一幅他的作品则是《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画面整个颜色搭配、格局规划都非常精妙,大面积的黑与白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中的主角让观者扫一眼便能最快的跳出画面。精致的细节刻画与颜色搭配使整幅作品松紧有度,特别是Tiziano对维纳斯皮肤的描绘,每一寸肌肤的颜色都那么的流畅、丝滑,盯着维纳斯看一会我甚至能感受到她的呼吸与心跳。

而Tiziano能成为一代油画大师,除了文艺复兴三杰对他的影响,还有一位大师也为他的成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他就是扬.凡.爱克(Jan van Eyck)。杨凡艾克的《阿尔诺夫尼夫妇像》我在初中的教科书上就已经见过了而且我对这幅画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因为我一直很好奇画中女子绿色裙子的形制,我记得老师说她并没有怀孕但是画面看起来她的肚子高高隆起。直到最近查看了比较高清的大图才发现,其实看起来隆起的部分是画中女子提起了一部分裙摆放到了肚子前,所以小图看起来才像怀孕抚摸肚子。当然这都不是重点,杨凡艾克最伟大的一点是在于他发现了可以用松脂、亚麻油、核桃油来作调和剂,这样的画作比用蛋清来调色的画作更容易调和颜色而且也更好保存。直到今天,杨凡艾克的作品直到今天也能够完好如初,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北欧画家研究绘画材料的精湛技艺。

文艺复兴中把人物画的完美无缺的画作我们见得很多,但也有凭借日常经验去描绘人类的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是最早凭借日常的经验去描绘人类尊严的画家,他笔下的人物都不属于广义上的完美,但他画面的张力却能最直接的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笔下人物的情绪。拿Durer最著名的《母亲》来举例,画面中这个颧骨极高双目凹陷皱纹非常多又皮肤松弛的女性绝对不会让你感觉到她很美,但是我们却能从画面中感受到她的坚韧。微微皱起的鼻子连着那一双坚定向前望的双眼,紧闭的双唇好像绷紧的发条感觉一刻都不能松懈,结合这幅画的题目,你会觉得这个时候外表的美与丑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一个坚强伟大的母亲形象已经通过画面传递到你的心里。

这篇读后感写到这里我已经花了两天时间,前面赘述了很多大环境的走向是因为想捋顺自己脑子里的历史思路,那讲到这里历史的转折已经没有这么快了,加上不是每一幅画都特别喜欢所以接下来我就挑自己喜欢的画家和画作去整理了。

虽然说乍一看书上的小图,我对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是提不起兴趣的。当然这跟这本书的排版有很大的关系,每一幅图画都非常小且模糊根本看不清细节,很多解析我都是在网上另外搜索高清大图看着对比感受的。但是多亏于这本书的作者表述能力非常好,对画作上多处细节进行解析,加深了我对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好奇,所以我搜索了他别的作品来欣赏,发现很多画作都出乎意料的很对我的胃口。他有很多作品都色彩鲜艳却不飘忽,注重细节又大体和谐,让我回想起了《时序祈祷书》那种哥特式的华丽,却又比国际哥特式更庄严稳重。

即使只是看着小图但我依旧对Jean Clouet的佛朗索瓦一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个人就是很容易被华丽的东西吸引。网上搜索来高清图虽然脸部和皮肤的刻画跟同时期意大利的画家们相比是有所欠缺,但是Jean对服饰细腻的刻画还是能看出他扎实的功底,只不过在注重人性自我的文艺复兴时期,Jean的画作还是欠缺了一些灵魂。

刚看到El Greco的《拉奥孔》我的内心是十分抗拒的,不管画作中有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高深的水平我都没法好好鉴赏,因为这种扭曲的画面以及暗黑加苍白的用色让我内心非常不舒服。但是鉴赏中提到的另一个《拉奥孔》的雕塑作品倒是惊艳到了我,不得不感叹古罗马人的智慧,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历史见证下总是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愚笨太渺小了。

就算不懂艺术的人对Michelangelo这个名字也都非常熟悉,但一般人熟悉的是Michelangelo Buonarroti,看了这本名画鉴赏之后我又发现了另一位名叫Michelangelo da Caravaggio的厉害的画家。书中介绍的是他画的《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画面中单纯强烈的明暗、严谨结实的人物结构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睛。但是喜欢华丽、天马行空的我更喜欢他的另一幅画— —《圣马太与天使》圣马太转过身去与小天使相对的眼神接触让整个画面充满生命力。我喜欢看画面里的人物对话,感受画面里的生命,或许这也是我虽然喜欢华丽的画面但也依然能被Caravaggio吸引的原因,因为他的画作中人与人的交流是那么的自然、真实、充满力量。

一直以来,无论是绘画、政治、文学哪一个领域,杰出的女性人物很少,但在这本书里,我遇见了第一个以绘画为生的职业女性— —Artemisia Gentileschi。在那个女画家不被大众接受的时代,Artemisia居然能靠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如此声名显赫的画家,她的身上肯定有着常人不能企及的坚强与勇气,看她的画作也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力量。《犹迪杀死荷罗浮尼》中我们能看到Caravaggio画作中常出现的黑色阴影,这些黑色阴影跟我们的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犹迪紧缩的眉头、往上撸起的衣袖、有力的双臂、激烈的运动而挤出的胸前的阴影,图像中人物紧凑的挨在一起营造出画面红色的温度,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有血有肉的场景,而不是一幅静态的画。

写到这里,我终于把我读过的40%整理完毕,接下来就是要好好的啃完剩下的60%并写好读后感。加油!

评论